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桌面上,连空气中的尘埃都显得悠闲。
没有人意识到,那遥远半岛上的阴云,即将化作席卷半个地球的狂风暴雨。
更没有人能想到,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无数热血男儿即将奔赴那片冰天雪地,埋骨异乡。
世人皆在酣睡,唯有一人独醒,这样的感觉并不怎么好。
“振国,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冬梅担忧地拉住他的手,“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祁振国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勉强笑了笑:“没事,可能是刚才走得急了。咱们接着走吧,一会儿我去买点梅子,让王婶给你煮酸梅汤。”
两人慢慢往回走,背后的谈笑声和收音机的播报声渐渐远去。
接下来的几天,祁振国除了陪着冬梅,剩下的时间就在不停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半岛局势的新闻。
他借口想了解国家建设新闻,跑遍了高桥镇上的邮局、供销社,甚至跟镇上几个识字的老先生借来了前几日的《解放日报》《文汇报》。
每天晚上,等冬梅睡熟后,他便在昏黄的油灯下,逐字逐句地搜寻着关于潮鲜半岛的只言片语。
“李承晚发表强硬讲话……”
“美舰在本子海频繁活动……”
“6月17日,美外交政策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视察三八线,被视作严重挑衅……”
这些零散的报道,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国际版面上无关痛痒的边角新闻,但在祁振国看来,却是一片片越来越浓密的战争阴云。
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指尖划过报纸上的铅字,仿佛触摸到了长津湖的刺骨严寒。
梦境里,他虽未参战,却一直通过战友的来信和各方的新闻报道,密切关注着第九兵团的动向,所以很清楚那场战役有多么惨烈。
非战斗减员超过三分之一,一个残酷到让人不能直视的数字。
因为对严寒的准备不足,无数年轻的生命还没见到敌人,就倒在了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
甚至出现过整整一个连队的官兵,成建制被冻成冰雕!
“必须要做点什么!”他喃喃自语,手指重重敲击着桌面。
如果记忆没错,6月25日,潮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战争将全面爆发。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就算他主动向国家报告自己梦境中的一切,等到信息层层审核传递到顶层,只怕也来不及了。
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去改变一些东西。
而战争一旦打响,所有人员必然要立即归队,到时候再想做点什么就更不方便了。
所以,留给他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周不到。
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祁振国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梦境中对未来的“预知”。
运力紧张、物资短缺、严寒……这些都是横亘在第九兵团前面的大山。
他闭上眼睛,努力在梦境的记忆里挖掘细节,试图找到破局的关键。
忽地,一个名字突然跳进了祁振国的脑海。
荣毅,上海滩著名的爱国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