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秦国,才发现传言有误,屯留城总共也就一万多人。秦法推行的非常成功,官府办事高效,奖励耕战的制度深入人心,秦国百姓热衷于耕田立功,或者从军杀敌立功,日子过得很充实,整体比韩国的百姓要富裕一些,尤其是咸阳、镐池一带。
秦王政也有十分温情的一面,至少对赵琨、尉缭、李斯等近臣都很好,不是那种礼贤下士的作秀,而是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细致入微,挑不出毛病。
作为一个法家,韩非的很多理论,只有在秦国,才有机会一一实现。根据师弟李斯透露的内部消息,由于秦王直接管辖的疆域不断地扩张,早已超越了任何一个诸侯直属的土地,曾经的官制、律法等等都不太适用了。秦国正在筹划改革,要开创万世之先河,韩非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加入这份事业的。然而作为韩国的公子,他又迫切渴望保住韩国,与想要横扫六国的秦王政政见不和,这些日子,他们已经数次争论,都想说服对方。
但不管怎么样,韩非对秦王政的印象已经改观了。这位年轻的君王,是师弟李斯的贵人,也是他的进退两难。
秦王政带着赵琨和韩非一起登上观星楼,站在高处,只见以章台宫为中心,各处宫殿、王城、内城、外城的灯火次第亮起,稠密如天上星河环绕。
从暮色朦胧,到万家灯火的场面太过震撼,韩非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却听见赵琨说:“韩公子非就不想点几盏灯,加入这繁华夜景吗?”
第113章 一唱一和
秦王政展了展堆叠的广袖,跟赵琨配合,一唱一和道:“寡人看了韩公子非的新作,治国理念甚是精妙,但仅仅是书面文章,具体实行起来,恐怕会遇到很多问题。公子就不想亲手实现自己的志向吗?”
韩非苦笑,他当然想、非常想。他在韩国可不曾被君王这般重视过。秦国的变法,无论是商君(商鞅)的魄力和手段,还是秦孝公的无限信任、无条件支持,都是韩国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就算他可以当第二个商君,韩王对他的信任也不可能达到足以成事的程度。除了秦王政,再没有任何一位诸侯,能实现他以法治国的理念。
但他肩负的责任……
韩非微微垂着眼,沉默地立在那,仿佛对赵琨的话置若罔闻。好半天,才幽幽开口:“我心匪石,不可、可转也。”我的心并非圆卵石,不可随便反转,改变立场。
关键时刻,韩非口吃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忽然有点厌弃自己。每次开口,总是惹人嘲笑。韩国的宫廷筵席,公卿百官三三两两,觥筹交错,讲些奇闻异事、诙谐的笑话来活跃气氛。他永远插不上话,也融不进去。每逢上朝,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要向韩王献策,大王却总是不耐烦地挥手打断,“敢不敢把舌头捋直了再来说话?”
就像无数次一样,这次跟秦王政的会面,终究是搞砸了吧?秦王政也知道他言语不顺了。一个因为说不上话,总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著书立说的结巴。
抬眸看去,秦王政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只说:“不要这么快拒绝。水上乐园还没游遍吧?秦岭风光也是一绝,让小叔父陪你多玩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