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同盟军的阵地如钢铁洪流一般向南延伸,短短三天时间,徐州以北的地区基本上已经被成功收复。
这场胜利不仅让同盟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更是将占领地扩大了整整五分之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战略胜利,为后续的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同盟军决定在自己的辖地内继续招募新兵,为即将成立的第五集团军做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在这几天里,那些被俘虏的鬼子们也开始陆续苏醒过来。
然而,由于向北的药量下的有点猛,最终还是有超过7500名鬼子被就地掩埋,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
即便如此,仍然有多达8万余名战俘存活下来。
面对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同盟军自然不会浪费。
于是,这些战俘们被分配到了各个需要大量人力的地方,如采石场、煤矿、公路建设、水泥厂以及各种大型厂房的建设现场。
这些俘虏们就像牲口一样,食量极少却能吃苦耐劳,而且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因为工伤等问题而带来后续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每年还能因此节省下将近一千万大洋的开支!
当然也不必担心这些鬼子会逃跑,因为首先,这些鬼子的脸上都被烫上了字,这使得他们在人群中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鬼子的监管,我们还颁布了一项规定,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抓捕逃跑鬼子的行动中来。
每成功抓捕一名鬼子,无论是死是活,都将获得20枚大洋的丰厚奖金。
其次,将这些鬼子按照10人一组进行分组管理。
如果有任何一人逃跑,那么整个小组的成员都将面临被处死的命运。
这样一来,鬼子们就会相互监督,不敢轻易逃跑,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逃跑,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此外,鬼子每天只要工作17个小时就好,为了提高战俘们的工作效率,向北在每一处工地。
都建立了优化了战俘管理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建立了末位淘汰制。
对于那些每周都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战俘,将公开进行优化处理,以激励其他战俘更加努力地工作。
对于每月完成任务数量排名末尾的人,也要进行优化处理。
要让鬼子形成自我鞭策的氛围。
向北压根就没打算让任何一个鬼子有活路。
通过这种公开且残酷的方式,让那些战俘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努力完成任务,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鞭策意识,拼命去争取更好的成绩,以避免成为下一个被绞死的倒霉蛋。
如此一来,整个管理机制变得异常高效。
战虏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任务,甚至会相互竞争,力求在排名中名列前茅。
这种竞争氛围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潜力,还使得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了能够选拔出更为优秀的战俘管理人才,向北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选拔方式。
他特意挑选了那些老家被日军占领的士兵,因为这些士兵对于日军的暴行有着切肤之痛,他们对于管理战俘可能会有着更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对于各地区战犯管理所的所长人选,向北则决定优先由金陵招聘的军官来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