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瑾玉挑眉:“哦?你平日里也不怎么和官员打招呼,还有合适的人选?还是说直接从民间选拔?”
谢酒儿抿了口茶:“皇上还记不记得钱塘时你临时提拔上去的刺史程知礼。”
萧瑾玉颌首:“那是自然,他政绩做的不错,我早都正式任命他为钱塘刺史了,升的有些快,但如今大顺缺的就是有实干精神的好官,他在官场也算是一股清流了,你要给我推荐他?”
谢酒儿嗯了声:“我关注到他是因为他的儿子家宝,后来商行在和钱塘分行的书信往来中我发现此人下达的很多政令都非常贴合钱塘的实际情况。
而且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应该也是十分了解,朝堂上很多官员连粮食上什么样估计都傻傻分不清,程知礼出身大族,但因父亲早逝,家中变故,吃过很多苦,非常了解底层人的生活。
难得可贵的是他游走于士族与寒族之间,还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一年多,为钱塘做了不少事实,农业部的掌权人要懂农业,懂百姓,但也必须是饱读诗书之人,我觉得他可以,具体的皇上自己看。”
萧瑾玉点头:“这个人倒是没问题,我回头试一下,如果他能稳稳当当的管住农业这一大摊子,倒是为我解决了一大麻烦。”
谢酒儿起身:“时间久了,皇上也该躺着歇息了,不能太劳累了。”
萧瑾玉失笑:“没这么夸张吧!我坐在这里都没动,还能累着呢?”
谢酒儿眨了眨眼睛:“身体是自己的,你看着办吧,你这次算是伤到根本了,如果不好好调养,恐怕以后会留下后遗症。”
萧瑾玉点头:“好吧,我先给钱塘写封信,然后就休息。”
谢酒儿起身,后退两步:“那我走了?”
萧瑾玉点头:“好吧,路上小心,三日后早朝,朝堂上审问此次行刺的三个主谋,早朝后,我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让人押着三人当日就去刑场斩首,你对此事怎么看?”
谢酒儿想了想:“没问题啊,皇上具体指什么?”
萧瑾玉:“九族连坐制度虽不会废除,但我也不想轻易连坐九族,可是刺杀皇帝这样的大罪,若不严惩,怕是会让其他人也蠢蠢欲动。”
谢酒儿:“所以,你才想当着朝臣的面将他们拉去刑场斩首?”
萧瑾玉:“对,但这样还是觉得太轻了,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即便不会血流成河,也该让他们知道行刺君王是什么样的灭顶之灾。”
谢酒儿想了想:“乱世用重点,沉疴下猛药是为了稳定混乱的社会秩序。
然而,如今的大顺,皇上早已大权在握,随着谢、崔两大世家的陨落,世家自此再无力对抗皇权,皇上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畅通无阻。
所以,不再实施连坐之罪,利大于弊,至少,臣民会明白皇上是一位心胸宽广,仁慈的君主。
至于皇上的顾虑,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何不简单粗暴一些,邀请臣民去刑场观看,杀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