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公治放带着燕云来到净室外,对着一尊方士神像下面的座落一掰一转,只听得轰轰一声响,神像座后自动打开了一个有方桌大小的洞来,洞口张开后,里面一大块青石板一推即开,露出一条通往地下的石阶路,地道刚好可容一人走过,一老一小刚走入地道,石板和落座便自动的封了起来,和平时并无二致。
自神像铜座落下面的通道内而入,道口随即关上,初时眼前并非暗成一片,有丝丝光线自外射落,走到内里,渐渐的便开始看不清了,放翁拿起身边的火镰火刀,走一段便在拐角处点燃一支放好于掌钵上的蜡烛,烛光照着十数丈的距离而淡。
他们一路走着,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燕云记得,放翁点了二十几次蜡烛亮起,每个蜡烛旁边都会有一个启动的门轴,放翁只要扭动开来,就有新的通道打开,他们走进新通道,后面的门便又合紧关上。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燕云忍不住问了起来道:“放翁、老伯伯,我们这是……走到哪里去?”
放翁也没回头,耐心道:“孩子,我们要从古奇山的地下,走出古奇山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么、你走不动了吗?”
燕云摇了摇头,也不再多问,紧紧的跟着放翁身后,只觉得通道里湿气越来越重,不多时,耳边竟是听到一丝丝水流响动的声音,他们走着走着,通道越来越窄,蜡烛渐渐不好点亮了,再有水声响起时,终于走到通道的尽头,是个在地底挖成的空敞大地室,地室里面铺着几块厚厚的方石,地室前面,却是一个深深的水潭,水潭的水比地室恰好的便低了三五尺,地室顶部如同一个宝盖一样把水潭和地室罩在了下面。
放翁来到地室里,对燕云道:“孩子,我们要从这水潭下穿过,这水潭与外面的湖水相连,上到湖面,便是古奇山深涧隐避之处,过了深涧便能经倒望江水逆行而上出倒望川,那里就能离开古奇山了。伯伯问你,下水潭去你怕不怕?”
燕云盯着水潭看了又看,他哪里有到过这么深的水潭,看着黑咕咕的水不停的鼓动,心里自然悚得紧,手拉着放翁的衣角,不停的后退。
放翁抓住了燕云的小手,拿起旁边的烛火,在水潭边照了一下,燕云见烛火之下,放翁一脸的慈祥,便琢磨放翁领着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水潭下走过?公治放回转身去,走到室门后按动门轴,那石室后却打开了一个小洞来,小洞里一个方格盒子,取出打开盒子,将里面一粒青闪闪的珠子拿了出来,重新系了系背在背上的古剑后,一把抱住燕云,一手捏着珠子,便一下跳入了水潭之中。
还不等燕云‘啊’的一声惊呼,老少二人便沉下水潭里去,燕云正要闭眼闭嘴,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放翁老伯伯下水来了,却是脑前脑后的没碰到一点的水,他大是好奇,睁开眼一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来自己和放翁身前身后的两尺之内,竟是仿佛有一个大罩子,满潭的水没有一滴靠得近来,只是自腿脚以下被水淹没,不但可以睁眼,还可以吸气呼气,端的奇妙无比。他哪里知道,放翁手上的那颗青青的珠子,便是自水底异兽盘角青蛟肚中取下来的避水珠。
放翁显是水性不错,双脚一蹬一撑便能潜游过一丈,他与燕云自室下水潭潜入,潜行水潭下约莫有二三十丈远近时,便往水面上行去,踩着水上升了两三丈高,看着水面越来越近,水面上光亮起来,再上升得丈高,二人一窜,头便从水中露出。
出水之地,正是古奇山深涧之下,那涧下三面环山,涧高百丈,往上望去,如天井一般,回头之处,却又是一个立在在水里的大石头,原来石室正好便在那石头之下,石头半边在水里,便恰好的遮住了通道的出口,石室的水位正好与这涧水一样高。
燕云看着深涧上面的天空,心里顿时觉得开阔无比起来。
放翁提起燕云,靠岸而去,他将燕云放在涧边的背水处,二人立在涧旁,看山上的水自崖下而落来,冲进这深深的涧内,也不知那水潭有多深,这涧下三面环崖,只有一方为出口,出口处正是倒望江。
放翁交待燕云立在涧水岸边不要动,起身飞纵而上,直跃至大石后面,不多久,便拽出一叶竹筏,上面前后各系了两个羊皮鼓,看着倒是结实,放翁将竹筏下放到涧水里面,抄起一根竹子,便招呼燕云上了竹筏。
燕云上得竹筏,放翁手中竹秆一点水面,筏子便往涧口行施去,远远望着涧口,倒望川江水与涧水相连,竹筏逆流而上,不多时便行驶到涧心。
突然涧中水下一阵异动,那水中似有一大股旋涡转来,竹筏旋即在涧中也打起了转转。
放翁眉头一皱,手中竹竿在水中反向一别一插,要来稳住竹筏,却不成想水下水流无端的更激烈转动,波开浪裂起来,燕云眼尖,往水中一看,不禁吓得险些掉下了竹筏之下,原来那水中一条身长两丈余,四脚如山精钢笊,颈白头灰,似鹿如豹,长牙如犬,尾如扫帚,浑身灰麻的怪兽从水中探出了半截身子,竟是比人还要高。